我的母親有多重性格。她時而天真爛漫,我與她暢想未來,是彼此的知己,時而嚴厲管教,對我的要求近乎苛刻,讓我敬畏困惑;她時而溫柔體貼,我與她相互傾訴,是彼此的樹洞,時而多愁善感,對我的擔憂溢于言表,讓我心疼無奈。在這種復雜的感情交織下,越長大,我越理解母親多年的“犧牲”。
我幼時體弱,是個行走的“藥罐子”,剃了頭發(fā)扎針的場景我還一直記得,如今印象更深的是母親因心疼我而顫抖的聲調(diào)。第一次做母親的她也曾手足無措,卻用她無盡的耐心和溫柔呵護著我成長。
而成長中的挑戰(zhàn)不言而喻,叛逆期使我追求自由,一心想脫離她的“掌控”,無盡的爭吵與指責讓我質(zhì)疑她的愛,與她作對仿佛是我青春的使命,能讓我從中獲得一絲成長的自豪感?伤棵可鴼,仍為我準備飯菜,為我的學業(yè)操勞。年少的我并未察覺,正是這份最溫暖的母愛在指引前路。
成年后離開母親身邊,學習、生活、工作……我有了新的愛好和朋友,融入了新的生活圈。幼時對我事事過問的母親逐漸放手,讓我過上了“被放養(yǎng)”的生活。難道是她不再愛我了嗎?不是,是我懂得愛她了。
中國式母女的關系大多是“相愛相殺”的,我常常對她說:“時代變了,不要用舊觀念來束縛我”,她氣得牙癢卻也無從反駁。只因生活中母親可能將真實的關心,扭曲為否定的言語,明明想說“我擔心你受挫”,出口卻變成“你這性格早晚要吃虧”。
隨著成長,我更加理解母親的苦衷與偉大,她多希望將所有風雨擋在身后,卻又深知現(xiàn)實社會的殘酷,需要我學會獨立。她盼望我擁有美好未來,卻又害怕我遠離她的庇護。她想讓我見識更廣闊的世界,卻又擔心我迷失方向。她勉勵我堅強自主,不輕言放棄,卻總在我受挫時心疼不已,為我擦去淚水。她一直害怕我走遠,卻又努力將我向上托舉,把我送往她從未抵達過的春天。
母親堅定溫暖的愛為我編織了幸福的“小半生”,與大多70年代的女性一樣,在她絕不平坦的人生旅途上,她背負壓力,咽下苦楚,以微笑面對生活的艱辛,用她坦蕩的胸懷包容著一切。她的堅韌與溫柔教會我在逆境中堅守初心,她的善良與樂觀教會我在前行時心懷感恩。
然時光荏苒,我必須意識到,母親是獨立的女性個體。她的價值不僅限于做好“賢妻良母”,更在于精進個人愛好、追求個人事業(yè),在生活中發(fā)光發(fā)亮。“白發(fā)戴花君莫笑,歲月從不敗美人”,在這個母親節(jié),讓我們懷著感恩,向所有母親獻上最誠摯的祝福:愿歲月溫柔以待,愿母親幸福安康。
, |